湖北日报:“路平了、灯亮了!”这些精品工程,让城市更美好

发布时间:2025-08-08 来源:湖北市政集团
媒体报道

“毫米级精度,才能让曲线真正流动起来。”站在希琥路桥的钢拱肋下,项目技术负责人何侣的安全帽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。武汉花山“一园三桥”项目——希琥路桥、羡璧路桥、立琮路桥,正以“跨河地标+交通枢纽”的定位,成为城市更新的点睛之笔。

希琥桥

面对300mm狭长箱型钢结构焊接难题,该项目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研发焊接机器人,实现“人机协同”作业;钢管采用5000吨JCOE渐进压力成型工艺,圆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,突破了传统卷板技术局限。

立琮桥

施工过程中同步开展河道清淤与河岸加固工作,将桥梁建设与生态保护无缝融合,实现了工程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。建成后,这些桥梁将串联“一河两岸”的产业、居住与文旅空间,跨河通勤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,成为武汉东部“内畅外联”交通网的关键节点。

羡壁桥

在咸宁的群山之间,梓有集民宿宿集项目正以“艺术+亲子+非遗”的主题定位,重塑乡村文旅新格局。当国内建筑大师庄子玉设计的清水混凝土墙面第一次显露出肌理,项目质量管理部部长佘庆平用手抚过表面细密的纹路——这些看似随意的纹理,实则是经过十余次试验才确定的模板工艺。在梓有集民宿宿集项目,“细节”二字被赋予了新的重量。

▲梓有集民宿宿集项目

为有效防止墙面出现空鼓问题,佘庆平带着团队连续三天蹲守现场,最终摸索出“植筋挂网+改性胶黏剂”的解决方案。7#组团的双曲面墙体前,木工师傅们正用数控机床切割弧形模板。“以前靠墨线放样,现在电脑算好数据,机器精准到0.1度。”施工员小陶看着手机里的BIM模型,机电管线像血管般在混凝土墙体中自然穿行。

目前,项目已完成1#至4#、6#组团建设,7#组团预计8月底完工,5#组团将于10月收官。项目建设带动的不仅是工艺革新。当地村民刘莉如今是民宿服务员,她算了笔账:“土地流转有租金,上班每月挣四千,比以前种地强多了。”像她这样参与项目建设的周边村民超过60%,昔日闲置的山村正蜕变为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文旅新地标。

▲白雅路道路改造工程节点一(洋城佳苑外侧绿地)

宜昌东部产业新区的白洋大道、白雅路等改造工程,正以“市政化升级”破解交通瓶颈,重塑产城融合新动脉。工地上,机械轰鸣,一派繁忙景象。“我们得赶在年底完工,让市民早日用上新路。”项目负责人何东桥说,为加快进度,团队采用“半幅施工+动态导改”,一边施工一边保通,尽量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。

高温天气里,施工团队调整作息,避开正午高温,利用早晚时间施工。质量上,项目严格把控每道工序。面对地下管线“迷宫区”——密布的老旧给水管、燃气管及通信光缆,项目团队联合多部门开展“拉网式”人工探坑勘察,规避机械开挖风险,保障施工安全。

▲白洋大道道路改造工程节点二(党群服务中心路口)

据悉,项目建成后,通行效率将提升40%,串联12条城市干道与8个重要节点,完善东部产业新区市政功能。正如周边商户所言“施工时尽量不扰民,修好后路平了、灯亮了,日子更方便了。”

从武汉花山“一园三桥”的跨河地标,到咸宁梓有集民宿宿集的文旅融合,再到宜昌白洋大道、白雅路的市政化蝶变,联投湖北市政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精品建造、创新驱动、民生为本”的发展理念,打造紧跟国家战略、助力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。